从朝鲜战场归来的专业艺术团队领导
从新百货上世纪50年代创办,到50年代中期飞速发展的40余年间,中山南路3号临街的长条超大商品展示窗,不仅陪伴着新百货的发展,也铸就了几代南京人对新街口的美好记忆。这扇橱窗的主要策划人和设计者是周文,在南京新百货创办70周年之际,他向记者讲述了新百货橱窗的故事。
文周毕业于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中国美术学院前身),师从国画大师林风眠、潘天寿。1953年随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鲜从事战地宣传,荣立三等功。1956年底调南京新百画社任画团团长,直至1980年代退休。
在计划经济时代和改革开放初期,大众对于商业广告还处于迷茫阶段,商业界信奉“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传统观念。然而,南京新百很早就意识到了产品陈列在营销中的重要性,并几乎在专卖店建设的同时组建了一支擅长商业艺术设计的专业艺术家团队。
南京市民以前的消费“指南针”
温州执掌新百文艺组后,与同事们商量研究,决定充分利用面对中山南路繁华商业街的区位优势,精心将沿街的8个大玻璃橱窗改造成一个展示潮流商品的舞台和具有当代特色的思想文化宣传平台。
此后,美工组按照商务部对商业广告的要求进行创作策划,即符合政治性、思想性、艺术性、地道性、民族风格。“我采取民主管理方式,大家一起讨论研究,一起分工,分别设计,然后比稿、加工整合,再研究商品怎么摆放、展架怎么搭建……”温州回忆起那一年的工作场景。
橱窗投入使用后不久,新颖独特的建筑设计,结合精美的实物陈列,迅速吸引了市民的目光。橱窗以众多当代热点、民间传说、传统节日等作为灵感和设计元素,将各个时代的政治生态、社会面貌、地域风情、经济成就、消费观念、时尚潮流等生动再现,引导广大顾客的思维取向、价值判断和购物倾向。
温州告诉记者,色彩斑斓的商品陈列早已成为市民生活、休闲、消费的“指南针”和流行商品潮流的风向标,只要选定某类商品摆进新百橱窗,必将迎来买气和卖气的高潮。
屡获殊荣并载入中国广告史册
1959年,新街口精美橱窗被商业部推荐作为中国代表参加在当时的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举办的“社会主义国家广告工作会议”展览。
1963年,温周与同事们从一张电影剧照中得到灵感,策划了以“各行各业都有顶尖人才”为主题的产品橱窗,并设计了女理发师为顾客服务的卡通人物形象。此举再次得到商业部的认可,并于1964年参加在武汉举办的全国百货广告展览会,被媒体重点报道,成为展会上万众瞩目的焦点,进一步奠定了南京新百在行业中的“顶尖”地位。新百的橱窗不仅给顾客带来美的体验,也成为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传播时政信息、发布产品信息的窗口。
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蓬勃发展,商业广告不断创新突破,新百成为这一领域的“先行者”。1981年,军转民品牌南京长江机器厂的“蝙蝠”电风扇在新百橱窗创下连续两年不间断运转的纪录,两年后还被公开拆解验证磨损程度。过硬的产品品质让消费者信服,迅速打开销售,被公认为改革开放后中国第一个商业广告策划,载入商业史册。该广告的主要策划、设计人颜宁正是温州的弟子。
1995年,随着老新百大楼的拆除,以及两年后新营业大楼的落成开业,新百的门面也经历了一次彻底的改变,原来的实体橱窗逐渐被巨幅喷绘海报、平面设计灯箱、LED电子屏等所取代。但新街口中山南路东侧的美景早已被写进了南京商业发展史的辉煌篇章,镶嵌在那个年代南京人的珍贵记忆里。“很怀念那时的新百橱窗,它融入了我们的灵感和情感,给大家带来了欢乐。”老人颇为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