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生命无边,大爱无边,灿烂如花,万物如云……”7月28日晚,旦剧《冯先生》在江苏大剧院精彩上演。 近代伟大的艺术家、教育家吕凤子先生登台。 慢慢地向我们走来。 作为当地的濒危剧种,丹阳市旦剧团凭借剧目在省最高文艺厅获得了观众的掌声和认可。
《冯先生》的落幕,意味着由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的江苏省新时代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巡演暨基层文工团优秀剧目展演圆满结束。 在本次基层文艺团演出中,来自全省的8个基层文艺团带来了8个形式各异、各具特色的剧目。 这些“沾泥、携露、冒热气”的文艺作品,彰显了我省基层文艺院团的蓬勃生机。
特色鲜明,为您唱响《家乡事》
江苏有国有文艺院团109个,其中县级院团60个。 他们就像撒在江苏大地上的“种子”,深深扎根于乡村,成为传承和发展戏曲艺术的重要力量。 此次演出的8部剧目均是从基层剧团中精选的优秀作品。 他们融合了江苏戏曲的“南北方言”,有细腻清新的黄梅戏、慷慨激昂的淮海戏、悠扬的戏曲、感人的柳琴戏等。 它们就像一幅生动的戏剧画卷,不仅让观众一睹地方戏曲的不同风格,还勾勒出各个地区的民俗风情。
盱眙县黄梅戏团是全省唯一的国有黄梅戏团。 黄梅戏《第一山》讲述了苏轼与盱眙《第一山》的文化渊源。 为了创作这部剧,他们深挖当地历史资源,邀请业内“大师”加盟。 无论是编剧罗舟、导演石小梅、张宏,还是音乐、声乐设计师陈靖根,都是歌剧界“耳熟能详”的人物。 。
“第一山是我们盱眙的名山,自古就是佳人之地。苏轼曾多次登上第一山,留下了《行祥子》、《浣溪沙·旱雨》等二十多首诗。 “斜风使黎明寒”。所以我们借助第一山的碑文文化创作了这部剧。 盱眙县黄梅戏团团长徐章翔表示,《第一山》不仅展现了盱眙的历史文化,还将盱眙的特产小龙虾完美地融入到剧中,使剧目推动了文化的深度融合。旅游规模更广。
近年来,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组织实施舞台美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支持基层剧团以高质量创作引领改革发展,完善重大主题创作,强化特色。艺术门类,优化原创品牌剧目,努力实现“好剧振兴剧种、盘活剧团”。
旦剧《冯先生》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作为江苏省仅存的四大珍稀剧种之一,丹阳市旦剧团已成为濒临灭绝的“天下第一剧团”。 长期以来,一直存在“无戏可演”的局面。 2022年,各方努力创作的旦剧《冯先生》入选江苏省舞台美术精品创作扶持项目重点投资剧目,获得省级资助。
《冯先生》鼓舞了一个剧团,唱响了旦剧的复兴。
丹剧《丹先生》的独特之处在于将丹阳乡村圣贤形象与独特的地方戏曲融为一体。 吕凤子,丹阳人,被誉为“绘画大师、百年大师”。 培养了朱德群、吴冠中、李可染等一大批中国现当代艺术大师。 “用原汁原味的‘让当’唱法来展现冯先生生动的形象,在舞台上确实是独一无二的。” 中国戏曲现代戏剧研究会会长纪国平认为,《冯先生》对旦剧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意思是,“戏剧剧种的生存和发展,不仅需要保护和继承,更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发展,特别是通过创作优秀的新剧目来激活剧种,壮大剧团。”
扎根当地,与时代共鸣
永远不要忽视“草根的力量”。 草根剧团规模不大,很少能上演史诗级的大型作品。 有时几个演员、几张桌子就可以支撑一出戏。 但这些“小”作品的意义并不小。
歌剧《红梅花开》紧扣黎明前最黑暗时刻的人和事,以江姐等人深入敌线开展革命运动为主线。 艺术呈现了以江杰为代表的革命英雄们凛然正气、视死如归的感人事迹; 柳琴剧《滚运河》以运河边粮食保障支队的普通民兵和普通百姓为主角,描写英雄儿女“大爱”的初心和信念,再现了英雄儿女“大爱”的初心和信念,再现了淮海战役中支援前线、送粮的人们。
草根剧团的基因具有与生俱来的地方属性。 剧团善于发挥扎根民间的优势。 通过对当地民风民俗的深入研究,呈现了人们的喜怒哀乐,展现了他们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登陆中央电视台歌剧频道后,习剧《太平洋岛上》登上了草根文工团精彩剧目演出的舞台。 县级剧团上央视、进军省城,扬中文化史上尚无“先例”。
戏曲《论太平洲》是由蛰伏20多年的扬中戏剧团创作的。 历时不到一年的时间,将分散各地的演员重新集结,经过不断打磨呈现。 这个节目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在太平洋岛屿上》导演李雪梅认为,该剧之所以打动人心,在于它用独特的创作视角,塑造了中国农村党员干部和慈善人物的群像,体现了精神世界。当下人们以饱满的热情,丰富着现实。 主题的多样性。 《在太平洋岛上》的故事原型来自于扬中市的一个真实的慈善救助案例,通过小人物的故事,讲述了党员干部丰富的精神世界。语言生动,深受人民群众喜爱。”
“《母亲》的主角原型来自我们泗阳,他是我们身边‘好人’的活生生的例子,我看完觉得很亲切。” 7月16日,淮海剧《母亲》在江苏大剧院上演。 一个平凡女子关爱学生的感人故事,深深打动了泗阳观众。 南京艺术创作研究院编剧孟宁馨评价:一部主旋律的作品想要真正站起来、流传下来、留下来,还是需要回到角色本身,回到角色的内心世界。 这部剧以平凡的风格写出不平凡的方式,去挖掘每个人物内心深处的光明和温暖,让好人的故事真正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与时代产生共鸣。”
为小剧团登上大舞台搭建平台
这次草根文艺院团的优秀剧目演出,对于很多小院团来说是一个难得的展示平台,也是一次难得的锻炼机会。
“这是我们第一次在大剧院演出,大家都很兴奋。” 当得知该剧入选江苏省基层剧团优秀剧目时,如皋木偶艺术团团长周陈兵既兴奋又担忧。 他告诉记者,剧团虽然经常演出,但主要是在社区和小镇。 当他第一次走进江苏大剧院演出时,他不禁感到担心:这里的观众会买账吗?
让他没想到的是,大幕一拉开,观众席就挤满了人。 “演出结束后,很多观众涌上舞台,争着与演员合影,并与朋友分享照片,”他们说。 没想到木偶表演可以如此丰富多彩,精彩纷呈。” 回忆起当晚的演出,周辰兵不禁兴奋不已,“我们来自农村,登上了大城市的舞台,一展才华。 相信通过这次演出,木偶戏一定会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江苏省儿童艺术剧院此次呈现儿童剧《大黄蜂飞舞》。 剧团的演员大多是1995年以后出生的,为了这次演出,所有的年轻人都上阵了。 大家冒着酷暑反复排练,不敢出任何差错。 放松一下。 “我们常说:‘好演员是台上练出来的,不是闭门学出来的。’” 多练习、多表演,才是培养年轻演员最好的方式。” 江苏省儿童艺术剧院院长施国胜认为,青年演员通过这样的平台,可以通过“以演代练”不断提高塑造人物的能力,提高艺术素质和专业技能。
演出期间,为了让更多观众走进剧场,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采取了降低票价等惠民措施。 每场演出最高票价仅为80元。 据统计,演出平均上座率超过80%,有的甚至达到99%。 演出过程中还特别注重艺术批评的引导和审美的引导,组织专家、媒体和观众进行“一剧一评”,旨在通过各方反馈让创作者不断发现存在问题并持续打磨和改进; 引导观众看细微处、高瞻远瞩,更好地欣赏艺术作品,提高审美水平。
新华社·路口记者王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