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韩国A频道推出《好人:新员工的诞生》后,职场观察类节目成为国内职场综艺的主流模式。 并且未来几年,我们将通过选择新产业、新铸造,不断在模式上突破和创新。
在嘉宾选择上,《激动人心的OFFER》《闪耀的你》《职场新人》均以应届毕业生作为节目观察的主角。
《跃进高级职场》敏锐地意识到30岁职场人士面临的职场关键期,因此聚焦于这群“年轻成熟的职场人士”,讲述他们关于突破的全新真人秀故事。突破工作场所的瓶颈。
面对“高端职场不够高端”的疑问,本次我们尝试探讨如何提升“高端感”?
资深VS新人,新职场故事
在选角方面,该剧从30+上班族的痛点出发,每位嘉宾都有很强的标签和话题。
他们的资质足够,但能力不够。 “千郎”如何应对更年轻、更有能力的新人?
包子和淼淼就是这样的关系。 28岁的苗苗是一位年少成名的天才球员。 进入职场两年后,他已获得戛纳金奖等国际重量级广告奖项。
35岁的包子已经工作12年了,但过得不好也不坏。 他曾多次被老板评价,“一个工作了10年的新人还不如一个工作了两年的新人,这是不能接受的”。
《反内卷》节目组安排了两个孩子的妈妈奥古斯特。 她坚信,只有拥有生活,才有创造力。 她不熬夜,不加班,11点前必须睡觉。
在整顿职场的话题上,姜小龙是30多名职场人的替身。 面对甲方不合作的父亲,他直接制作了一个PPT教甲方如何做一个好人,这让领导LEONG震惊得头皮出汗。
当“降本增效”成为主流时,一个30岁的失业工人该如何对待自己? 节目组安排了刚刚经历裁员的程弈秋来展现失业人士寻找出路的心路历程。
不同30岁职场人的标签,让不同的痛点在节目过程中自然发酵,也让观众找到自己的“命运共同体”,然后加入节目沉浸式追剧。
从实习生到高级专业人士的人群差异也给节目任务设计带来了更多可能性:30岁专业人士的工作能力让节目任务设计更加真实,从而展现出从未探索过的职场。 边。
实习生的工作往往是整理资料等基础工作,比较枯燥。 受制于实习生的工作能力,实习生职场综艺更像是“模拟职场”。 在《激动人心的OFFER》中,实习生处理的案件是模拟的,面临的取证场景是模拟的,法庭出庭也是模拟的,更不用说辩论比赛这种娱乐性大于真实的职场任务了。
这种虚拟任务一方面可以提高实习生节目的可看性,但另一方面也削弱了职场故事的叙事空间。 大多数时候,实习生生活在一个想象中的乌托邦中,受到导师和项目团队的严密保护。
“跃进高级职场”考核任务实现了“跨越”,更多实实在在的工作融入到了节目中。
第一阶段,参赛者收到简报,需要与甲方直接沟通简报中不清楚的部分; 第二阶段根据某汽车品牌的需求策划TVC创意和拍摄剧本; 第三阶段,他们需要比美团买菜和惠普电脑营销部门定制不同的创意解决方案。
当参赛者参与真实工作时,节目能够呈现更加真实、复杂的职场关系。
在很多实习生职场综艺中,职场关系基本被简化为只有实习生和“老师”两个身份。 而这段关系充满了理想主义。 导师是绝对受人尊敬的存在,而对于实习生来说,“教学”超越了工作,师生关系超越了上下级。
在《跃进高级职场》中,领导和嘉宾之间的相处风格虽然不同,但都是以职场上的上级和上级为基础的。
其中有严厉、不苟言笑、传统高压上下级关系的上司。 比如,贝克会直言不讳地对下属说,“这是我在BBDO见过的最丑的PPT”。 还有一些领导者对待球员更像是平等的伙伴,比如谌龙和领导者LEONG。 LEONG 自由对话的领导风格允许玩家直接发表诸如“你还没有赢得我的尊重”之类的言论。
在职场对外关系方面,“甲方”和“乙方”之间极具话题性且微妙的关系也在真人秀中得以还原。
甲方客户因团队临时变动而不满,咄咄逼人地问刚刚接手的新团队:“你明白吗?”
当下属工作做得不好时,甲方直接给CEO打电话抱怨,“你就给我一个三点计划?” 总裁只能连连道歉,让观察室里的杨天真不禁感叹道:“其实,老板才是最好的客服。”
当然,综艺节目不能像纪录片那样呈现绝对的真实。 但《跃进高级职场》在呈现职场的还原上又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高端人才成为实习生PLUS版?
虽然《跃进高级职场》邀请的是有能力、有资质的成熟专业人士,但很多时候冷岩还是会疑惑:为什么节目中高级专业人士的表现与新实习生的表现如此相似?
这也构成了豆瓣差评的重灾区。
第一个问题是程序的任务设计——明明是高层的工作场所,却在做低层的工作。
一位从事广告行业12年的资深广告主向冷艳透露,嘉宾们给出的简报并不复杂,他们执行的很多工作都是广告公司中比较基础的工作。
真正的“高端广告主”会面临甲方更麻烦的需求,比如为大品牌建立战略定位,或者涵盖创意构思和渠道布局的复杂需求。 这些任务往往需要大量的时间进行研究和讨论,有些任务甚至可能持续几个月。 这些深入的策略和布局,真正体现了广告主高层的洞察力和创造力。
不过,这样的“高级任务”并没有出现在剧中。
由于节目模式的原因,每一档真人秀都需要考核结果作为观察室推理的出口。 10集节目需要10次评估。 压缩不到一个月的记录时间,最终的结果只能是1-2天就能完成一个任务。
前期工作+紧急DDL显然限制了选手的真实能力。
另一方面,建立高层职场关系的可能性也更大。
在第一期节目中,BBDO的老板们就强调“公司的中层人才需要连接过去和未来”。 “上”向领导汇报,“下”带领新人带队。
如前所述,《跃进职场》塑造了梁、马图兰、贝克等个性十分鲜明的领导形象,也塑造了不同风格的上下级关系。
然而,在“对抗”的职场关系中,节目的呈现却缺失了。
一般情况下,4A广告公司四到五年就会达到经理级别,开始带领自己的团队、培养新人、制定团队KPI、负责执行结果、团队建设、下属考核打分等。第一集还强调,S小队成员的“领导力”是重要的考核标准。 然而,这一维度在节目设计中并没有体现出来,这也影响了那些在第一轮就被淘汰的具有较强领导能力的选手。
归根结底,该计划对“高端职场”的评估标准很模糊。
第一阶段提出的所谓S-team考核标准是:业务能力、领导力、热情、年轻心态、遵守BBDO价值观。
我说过,但我好像没说过。
这套普遍适用的考核标准,难道不适合职场新人吗?
当高水平专业人士的能力没有得到具体展现、缺点暴露出来时,参赛者很容易给观众留下“比实习生还不如”的印象。
如果能够弱化这些“初级”和“高级”之间的共同特征,强化最不同的“主导性”,观众或许会对所谓的“高级”有更深层次的认知。
“如果你30岁时不开始领导一个团队,你就会一无是处。” 职场中的年龄焦虑在网上十分普遍。 虽然不是唯一的事实,但这也意味着30岁往往是基层工人向中层管理者转型的关键阶段。
许多职场痛点也随之出现。 空降管理如何快速上手,我如何应对同事突然变成我的领导,比我年轻的领导之间的心理差距,专注业务的领导VS专注管理的领导,知乎和知乎上的问题数不胜数。其他论坛。 社区讨论。
另一方面,“中层危机”也笼罩着各大互联网企业。 中层管理人员不参与公司战略,也不亲自执行项目。 身价高、性价比高的中层管理人员,成为了互联网浪潮中最有可能“毕业”的群体。 在行业收缩的背景下,这场危机尤为具有威胁性。 那么30岁的中层管理者如何应对浪潮呢?
30岁上班族家庭身份的转变也值得讨论。
30岁左右,往往开始组建家庭。 转型为人父母后,必须为家庭投入更多的精力。 在这个过程中,你如何平衡家庭和工作,又如何平衡家庭和自己? 这些都是必须学习的命题。
这些话题也不愧是30年职场综艺,用有血有肉的嘉宾和真人秀故事来展开对话。
可惜的是,在《跃进职场高层》中,这些故事的叙事空间都被激烈的竞争所挤压。
《跃进高级职场》促成了史上最激烈的职场观察类综艺竞争。 首发选手12人,7天内淘汰3人。 紧接着,三位全新的踢法高手陆续到来。 在充满了接连PK和淘汰的10集节目中,很多在选角过程中埋藏的人物点只能昙花一现。
高端职场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切入点。 它对30岁职业人士不可避免要面临的变化有敏锐的洞察力。 要么主动,要么被动。
节目还用精准的选角和高度还原的职场任务设计,展现了30多岁上班族的群像。
但由于职场评价标准的偏差以及职场关系塑造的缺失,故事的焦点仍然有些失焦。
或许,“野性”的任务竞赛会少一些,有更多的空间展现高水平职业者的独特特征和故事,节目也会更加完整。